核心对象:单个 OLED 发光单元(如像素级器件、基础发光结构)。
核心指标:
● 基础光学参数:亮度(cd/m²)、色坐标(CIE 1931)、光谱分布(半峰宽、峰值波长)、发光效率(cd/A)、对比度;
● 材料 / 结构关联性能:发光层量子效率、激子复合效率、光提取率(克服波导 / 表面等离激元损耗);
● 稳定性指标:初始亮度衰减率(短时间点亮)、材料耐老化性(高温 / 高湿下光谱漂移)。
评估重点:验证基础发光特性与材料 / 结构设计的匹配性,为器件底层性能(如发光效率、色纯度)定标,支撑材料选型与结构优化(如微腔设计、掺杂比例调整)。
OLED panel和模组测试系统
1 光谱仪扫描式的OLED模组寿命测试系统
2 光谱仪扫描式的OLEDPanel寿命测试系统
3 OLED Panel 对位机
4 硅光电式OLED模组或Panel寿命测试系统
5 OLED Panel寿命+白平衡+IVL测试系统
核心对象:由多个 OLED 器件阵列组成的面板(未集成驱动 / 封装等外围组件)。
核心指标:
● 全域一致性:亮度均匀性(面板不同区域偏差≤5%)、色坐标统一性(ΔE≤1)、Mura(亮度不均缺陷)等级;
● 视角特性:0°-178° 视角下亮度衰减率(≤30%)、色偏量(ΔE≤2);
● 像素级缺陷:坏点(亮点 / 暗点)、像素发光一致性(同色子像素亮度偏差)。
评估重点:聚焦面板级发光的 “均一性” 与 “完整性”,排查阵列化生产中因工艺偏差(如蒸镀精度、掩膜对齐)导致的光学缺陷,为 Panel 分级(如 A/B 规)提供依据。
核心对象:Panel 集成驱动 IC、封装结构、背光(如需)等后的模组(接近终端半成品)。
核心指标:
● 集成光学性能:驱动电压下的实际亮度(与设计目标偏差≤10%)、动态对比度(含驱动算法优化后的值)、刷新率适配下的响应时间(≤1ms);
● 环境稳定性:宽温(-30℃~70℃)下亮度保持率(≥90%)、振动 / 冲击后光学参数漂移量;
● 封装可靠性:长期点亮(如 1000 小时)后封装边缘亮度衰减、水汽侵入导致的暗斑扩散。
评估重点:验证集成后光学性能的 “稳定性” 与 “场景适配性”,确保模组在模拟终端工况下(如车载振动、户外温变)的光学表现达标,支撑量产工艺闭环(如驱动 IC 匹配、封装工艺优化)。
手机和平板显示屏光学测量
1 手机平板显示屏光学测量系统FS-TR系列
2 手机平板模组屏光学测量系统FS-GAR系列
3 高低温、光照环境下光学测试系统FS-TC系列
4 环境光对比度和反射率测量系统 FS-ACR 系列
5 快速视角测量系统FS-EZC系列
6 成品手机寿命测试系统
7 Notebook/Monitor显示器和模组光学测量
电视和电视模组屏光学测量
1 电视和电视模组屏光学测量
2 显示器在线快速光学测试
3 ISO 光学测量
4 快速视角测量系统FS-EZC系列
5 眼镜式3D电视光学测量
6 裸眼3D电视光学测量
核心对象:模组进一步集成外壳、触控层、抗反射膜等后的完整显示终端(如手机屏、电视屏)。
核心指标:
● 用户体验关联性能:峰值亮度(强光下≥1000nit)、最低亮度(暗场≤0.01nit)、动态 HDR 效果(明暗细节过渡)、闪烁频率(>200Hz 避免视觉疲劳);
● 环境适应性:抗反射率(表面反射率≤1%)、抗眩光能力(漫反射均匀性)、阳光可读性(对比度≥1000:1);
● 动态显示效果:灰阶响应时间(≤0.5ms)、拖影等级(高速画面模糊度)。
评估重点:以 “终端用户体验” 为核心,验证显示屏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光学表现(如户外可视性、动态画面流畅度),确保符合消费电子、车载等领域的体验标准(如车载 ISO 15008 视觉舒适性要求)。
核心对象:屏幕组件作为显示终端的核心集成单元, 涵盖面板(LCD/OLED 等)、背光模组(LCD 专属)、盖板玻璃、触控层、光学膜(抗反射膜、增亮膜等)、光学胶等 多层结构,其光学性能是终端显示效果与用户体验的直接决定因素。
核心指标:
● 基础参数:亮度(含均匀性)、色度(色偏、色域)、对比度,确保显示基准达标;
● 环境适配:抗反射 / 眩光性能、户外可视性,保障不同光照下的观看体验;
● 结构与稳定性:层间光学匹配(透光率、折射率)、耐用性(温变 / 刮擦后抗反射性能保持率、长期使用后组件老化对亮度的影响);
● 特殊场景:折叠 / 曲面屏的弯折区光学一致性、车载屏与仪表盘的光学协调性(避免反光干扰)。
评估重点:通过测试确保组件整体显示效果、适配性与稳定性,支撑终端品质。